所在位置:首页 > 专题汇总 > 南粤优美家风 > 家规家训 >正文

余靖:风采动朝端 清廉为镜鉴

来源:南粤清风网     日期:2016-06-01 08:58:05    

余靖公铜像

  余靖简介

  余靖(公元1000-1064),广东韶关曲江人,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、思想家和文学家,从政四十一年,官至工部尚书,卒后赠刑部尚书,谥“襄”,后人尊称他为“忠襄公”。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,建策匡时,抚民治吏,三使契丹,两平蛮寇,光辉业绩彪炳青史,动人风采流芳百世。他与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尹洙被尊为北宋“四贤”,与欧阳修、王素、蔡襄被称为“四谏”,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地区又一位历史文化名人,被后人称为“异代九龄”。与余靖同朝为官的蔡襄赞其“好竭谋猷居帝右,直须风采动朝端”,宋仁宗御笔亲题“风采第一,广南定乱,经略无双。”余靖的后人就以“风采”为家族堂号,供奉余靖画像,传扬余襄公的品德和事迹。

  余靖25岁入仕,从政期间撰写《从政六箴》,总结出“清”、“公”、“勤”、“明”、“和”、“慎”等六字箴言,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时刻警戒自己,做一个清正廉明、为国为民的好官。他认为,清廉是从政的最大操守,抱公绝私、一心为公是从政的重要原则,勤勉是从政的应有毅力,明察、明辨、明断是从政的综合素质,中和是从政的博大胸襟,谨慎是从政的持重风格。

风采堂全景图

  开平风采堂简介

  后人称余靖为“异代九龄”,在多地立祠纪念。1906年,台山、开平等岭南地区的余姓宗亲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余靖,多方筹资34万银元,汇集粤港能工巧匠,历时八年,在开平市荻海茭荻嘴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、精美绝伦的余族标志性建筑——名贤余忠襄公祠,又名风采堂。风采堂在日军侵华时期和文革期间曾遭重创,满目疮痍,近年由海内外余氏宗亲和开平市政府合力重修,重现昔日风采。现在,风采堂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广东省、江门市、开平市三级廉政教育基地。

  近年,余氏宗亲还建设了南粤余氏历史室,以图文展览的形式,集中反映岭南地区余族的源流、分支和拓展,重点展示余靖后裔在推动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,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,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余氏宗亲回到风采堂寻根问祖,齐襄善举,共兴族业。

  家训点睛

  余氏家训有十二条,分别是孝父母、友兄弟、睦宗族、和乡党、隆祭醮、重教育、勤诵读、慎交友、务耕稼、崇节俭、戒争讼、惩横暴;家规有八条,涉及尊老尽孝、谦和为人、公正处事、俭朴持家等多个方面。而余靖留给后人的《从政六箴》,表达了他对余氏后人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,一直激励着余氏族人修身律己、建功立业,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,与余氏家训家规与一脉相承,将清明治国与廉洁齐家完美地融和在一起,激励和鞭策余族世世代代弘扬爱国精神,传承良好家风。

  家训摘编

  余靖《从政六箴》

  ■清箴

  政为民纲,清本士节。立于寡过,先乎自洁。根不坚固,枝必颠折。

  解读:清就是清廉,这是从政者的基本操守,故列于六箴之首。余靖认为,根基不固,树枝颠折。他告诫从政者,要做清官,不要做贪官;想少犯错误,就要洁身自好;巧取豪夺,罪恶贯盈,必遭阳诛阴罚。

  ■公箴

  厥初生民,罔有纪极。群居离处,斗智竞力。乃建官司,分其曲直。所以衡鉴,所以纠纆。抱公绝私,是为率职。

  解读:公就是公正,这是从政者崇高的思想境界。余靖认为,官府要为民分辨是非曲直,同样的罪行不应有不同的处罚。要秉公执法,不为亲隐。不要畏惧权势,不能徇私枉法。有这种坚定信念,才能治理好国家。

  ■勤箴

  爵以昭德,官惟择贤。怠则职废,勤则政宣。恪恭修德,厥德乃全;黾勉励志,其志乃专。譬如农功,日夜思焉。

  解读:勤就是勤勉,包括勤政和勤学。余靖认为,官员要择贤而任。君勤臣才不敢惰,当官要尽职尽责,没有遗留未办妥的事情,才是名臣。他劝诫为官者切勿贪图安逸,应努力办好事、办实事。

  ■明箴

  函血奋气,争斗所起,区区强弱,茫茫真伪。巧诈千端,奸邪万计……舍状探情,譬于衡诚。邪正区别,是为精明。轩铜照胆,不将不迎。尔妍尔丑,安能遁形。敢告有位,无忘励精。

  解读:明就是明察、明辨、明断。余靖认为,社会现象极其复杂,从政者遇事一定要分真伪、知轻重、辨邪正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必须明辨是非,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,才能心明如镜。

  ■和箴

  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凌上忽下,于义何如?刚而又方失乎正,柔而又圆近于佞。济之中和,可以从政。

  解读:和就是中和、和谐。余靖认为,对人求全责备,过于严苛则没有朋友;凌犯尊长、轻漫部下都不合义理。性刚强又严苛待人,实在太过分;性柔而手段圆滑,又近乎邪佞。从政者一定要刚柔相济,要宽容才能达中和。

  ■慎箴

  所以去恶者,如草之蔓;履霜者,如冰之坚。太仆之马,数而后对;温室之树,问而不言。动而三思,静当有虑。俭则易足,谦则无忤。狠则多争,傲则众怒。好乐者,所贵无荒;纵欲者,终闻败度。语曰:奔车之上无仲尼,覆车之下无伯夷。古之训也,慎者从之。

  解读:慎就是谨慎。余靖认为,从政者要谨言慎行。勤俭则易于满足,谦和则不会忤逆;凶狠则与人多争,高傲则引犯众怒;好乐者不要荒废事业,纵欲者终将落败;绝对不能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。

 

风采堂

  家风故事

  在长达四十一年的从政生涯中,余靖一直都在躬身践行他的从政六箴,清廉自重,抱公绝私,勤政为民,谦和豁达,慎思明辨,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,在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,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一首在开平广为流传的民歌《名谏风采永流芳》,唱出了后人对余靖的钦佩与缅怀:“襄公余靖堪敬仰,治国安邦一栋梁,从政数十载,宦海展奇才,感人事迹传万代……”

  功高赏薄 离粤赴京没带南海一物

  1033年,余靖入京任职,在京三年,他家的日常生活经常是“斗粟不足荣妻孥。”被贬离京时,也没什么财物可带,“橐中狼籍惟蠹书。” 他在粤为官清廉,下属官府送来端砚、图章,他却掏钱买下;将朝廷的赏钱赏银全部送军资库作公用;提倡轻车简从,破除官场中迎来送往、铺张浪费的恶习;当时广州有许多土特产和舶来品,但余靖离粤赴京时却没带南海一物。欧阳修赞他“功高赏薄”。

  犯颜直谏 力挺范仲淹被贬

  余靖是北宋庆历年间四大名谏之一,他敢于对皇帝犯颜直谏,甚至丢掉乌纱帽也在所不惜。现存奏议68篇,所提建议多为仁宗接受。1036年,范仲淹上奏《百官图》揭露官员升迁中的不正常现象,反遭诬陷被贬。当时,朝廷官员都深怕连累获罪,噤若寒蝉,唯独余靖挺身而出,为范仲淹鸣不平,却被仁宗怒贬为监筠州(今江西高安县)酒税。1044年,京城开宝寺灵感塔受雷击被烧掉,仁宗要拨款重造将舍利迎入宫中供养,余靖入宫向仁宗当面谏止,主张体恤百姓疾苦、节约开支、破除迷信,还请求禁绝佛教徒以香火烧灼头顶和手臂。

  三使契丹 七平西夏

  余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,对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权纠纷做到明察、明辨、明断,他出色地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,为朝廷排忧解难。当时,宋、辽、夏三足鼎立、连年战祸,余靖临危受命,1043、1044、1045年连续三次出使契丹,稳定了宋辽关系。他建议朝廷利用辽夏两国的矛盾,允许西夏求和并册封元昊,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宋夏战争。宋辽夏边境因此得到较长期的稳定,宋仁宗赞其“三使契丹寒赤胆,七平西夏建奇功。”

  礼让出来的“余相巷”

  余靖认为,从政者一定要刚柔相济,要宽容才能达致中和,他为人光明磊落、宽宏大量,并经常教育家人要谦和豁达、宽厚待人。韶关市区有一条古老街巷,叫“余相巷”,就有这样一个典故。当年,余靖祖屋南端的许家要将屋北移三尺,逼占余家门墙。老家人上京找到余靖做主,余靖大笔一挥:“千里传书为堵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尚在,谁见当年秦始皇?!”嘱家人不可恃官势欺人。后不独余家让出二尺,许家也南移二尺,拓宽了两家中间原有的一条小巷,老百姓就称它为“余相巷”。

  广南定乱 经略无双

  余靖从政为官,一直持重谨慎,三思而行,不留后患,对当时稳定社会、改善民生影响深远,他曾两次到广西,化解南疆边患。1052年,余靖与狄青、孙沔一起带兵平定侬智高叛乱,事后还在广西推行安抚政策,“抚辑完复,岭海肃然”。1060年,余靖发挥政治智慧,以不战而屈人之兵,化解交趾(今越南北部)犯边之患。欧阳修称赞他“逢时有事,奔走南北。功书史官,名在夷狄”。仁宗赞他“风采第一,广南定乱,经略无双”。

 

风采堂对联

  家族代表人物

  据不完全统计,余靖的后裔有100万人左右,且遍布世界各地,并成立了世界余氏宗亲总会,在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州、香港、澳门都设有堂会。余靖的后代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出色的建树,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卓著的余氏族人不计其数,可谓百花齐放,人才辈出,涌现了一批爱国将领、政界栋梁、艺术翘楚和商业奇才。

  余觉之(1877—1935) 字德中,广东台山人。企业家。少时勤奋好学,考取末科秀才,1904年赴日本自费留学。1909年回国招股筹款,发起成立江门制纸股份有限公司,是华南地区办民族工业的带头人,曾被授予“嘉禾勋章”。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经济调查委员会委员、省长公署顾问、省议员。重视兴学育才,自捐巨款在乡间创办敬业初等小学。

  余友夔(1878—1957) 号觐光,广东开平人。教育家。与胞弟余仲山分别于1899年和1909年共同考中秀才和拔贡,获“兄弟同拔”牌匾并挂在荻海风采堂。曾东渡日本进入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深造。先后于1913年和1940年参加创办台山县立师范学校和风采中学,并任校长。1916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推选出席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。曾受聘为岭南大学文史教授和广东省文史馆馆员。著有《珠峰诗集》、《珠峰漫稿》、《大同新论》等著作。

  余兆麒(1904—1993)  广东新会人。抗日将领,实业家,慈善家。曾任香港余氏宗亲会会长。早年赴美留学并获法学博士学位,回国后曾先后任广东空军政训处主任、军令部派驻港高级参谋等职,香港沦陷后与陈策将军偕同英军突围返回重庆。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代表中国政府接收香港。退役后在香港创办建华贸易公司和中国联合银行。关心公益事业,在美国、香港共8所大学设立奖学金,在香港设立医疗基金,捐赠巨资支持新会、台山等地的公益事业。

  余本(1905—1995)  原名余建本,字道庆。广东台山人。画家。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、广东省文联副主席、全国文联委员。擅长油画、中国画,在香港、北京、上海等地多次举办画展,曾任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访问菲律宾。其作品曾多次参加重要展览和世界博览会,在《人民画报》、《广东画报》等多家报刊刊登,部分画作被中国美术馆、香港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,代表作品有油画《拉琴者》、《黄河渡口》和中国画《江上卧青山》等,出版有《余本画集》和《余本画册》,并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油画《南海之滨》、《七星岩》、《林区风景》。

  余树泉(1912—2010)  广东台山人。实业家、慈善家。曾任香港九龙巴士公司名誉执行董事、香港余氏宗亲会会长。关心文化教育事业,累计捐资港币1000多万元支持家乡建设,包括向台山武溪中学捐资兴建教学楼、科学馆、图书馆、教师宿舍楼、学生宿舍楼、电教大楼,设立教育基金,捐建台山三八秩祜医院、六槐小学、六槐水泥大道,参与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的“光明行动”。曾获江门、台山等地的“荣誉市民”称号

  余秋里(1914—1999)  国务院原副总理,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。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,先后参加过反“围剿”、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建国后,曾任石油工业部部长、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、国务院副总理、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、国务委员、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、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、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务。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

  余锦炯(1915—2010)  广东开平人。实业家、慈善家。早年旅居香港,先后成立迅达消防器材公司、亿京发展有限公司,主要开发房地产业务。热心公益、关心乡民,与其子余卓儿捐资2000多万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,其中向开平中心医院捐资1200多万元建设医疗大楼、购置医疗设施,捐资港币150多万元开展“白内障患者复明行动”,设立开平市无偿慈善基金会等。此外,还坚持向家乡捐资修筑村道、兴建学校、完善公共设施,在当地有口皆碑。

  余佰利(1924—2008)  广东台山人。美国华人实业家。少年随父赴美,二战时是美国空军飞机机械师,荣立军功。战后从事有线电视研究,发明电视天线放大器并在70多个国家注册专利,被称为“世界有线电视之父”。1962年,在美国宾州创办双郡有线电视台。1998年,在广州创建文洪有线电视器材有限公司。先后捐资800多万元支持公益事业,包括修路、办学、救灾、完善公共设施等。曾获广州、江门、开平等地的“荣誉市民”称号。

 

 余靖纪念室

  专家及后人述评

  罗韬(韶关学院社科部讲师)、成华青(韶关学院社科部副教授):“御笔新除三谏官,士民千口尽相欢。昔时流落丹心在,自古忠良得路难。好竭谋猷局帝右,直须风采动朝端。人生万事皆尘土,惟是功名永远看。”这是北宋庆历三年(1043年)蔡襄作的一首诗,赞誉余靖等人敢于犯颜直谏的耿直风格。“风采”二字源出于此。后来,人们便把“风采”二字专门用来赞颂余靖的为人和品格。在他曾为官的地方,当地百姓建有一些祠宇,每年祭祀。在筠州(今江西高安县)有二贤祠,在广州有八贤堂。在他的故乡韶关,有张(九龄)余二公合祠。当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明朝弘治十年(1497年)春,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为官之风采,所建的“风采楼”,1933年重建,主题用钢筋混凝土筑成,楼高21米,宏伟壮观,现已成为韶关的重要标志。

  余靖风采究竟蕴涵着什么内容为后人如此敬仰呢?笔者认为其《从政六箴》——清、公、勤、明、和、慎,正是其一生的写照,亦是其风采之所在。这不仅具有历史意义,而且对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特别是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。<<<<点击阅读《论余靖风采与<从政六箴>.

 

  严兴文(韶关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):余靖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又一杰出的著名政治思想家。他一生为人刚正耿直,光明磊落,为北宋王朝竭智尽忠。他为官历经曲折,二落三起,但仍不失为北宋名臣。他谙熟从政之道,故作《从政六箴》,认为从政为官者必须切忌五条有损公正的做法:一是“畏于势,受人之制”;二是“拭法用情”;三是“黩于贿,移人之罪”;四是“贪宽恕,以售虚誉”;五是“徇威名,以作烦刑”。这五条是造成为官不正,执法不公的重要原因。千年之后,读之研之,其箴愈醇、其价愈高,对今天人们,尤其是从政者立身处世,仍不失为一剂良药,可资借鉴。<<<<点击阅读《余靖<从政六箴>的现代意义

  赖井洋(韶关学院副教授):余靖的《从政六箴》,可以说是余靖一生的座右铭,是他一生从政总结出来的廉洁自律典范,也是我们传统为政风范。《从政六箴》实际上是源于《大学》,就是我们学习的顺序,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一个人所作的事能够得到天下的认可,首先要有地方从政的经验,想要在地方从政得到群众的认可,自己的家庭必须管治好,管治好自己的家就要好好修身,自己本身起到模范作用。

 

[NextPage][/NextPage]

    论余靖风采与《从政六箴》

    罗韬    成华青

    (韶关学院社科部讲师;韶关学院社科部副教授)

    御笔新除三谏官,士民千口尽相欢。昔时流落丹心在,自古忠良得路难。好竭谋猷局帝右,直须风采动朝端。人生万事皆尘土,惟是功名永远看。

    这是北宋庆历三年(1043年)蔡襄作的一首诗,赞誉余靖等人敢于犯颜直谏的耿直风格。"风采"二字源出于此。后来,人们便把"风采"二字专门用来赞颂余靖的为人和品格。在他曾为官的地方,当地百姓建有一些祠宇,每年祭祀。在筠州(今江西高安县)有二贤祠,在广州有八贤堂。在他的故乡韶关,有张(九龄)余二公合祠。当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明朝弘治十年(1497年)春,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为官之风采,所建的"风采楼",1933年重建,主题用钢筋混凝土筑成,楼高21米,宏伟壮观,现已成为韶关的重要标志。

    余靖风采究竟蕴涵着什么内容为后人如此敬仰呢?笔者认为其《从政六箴》——清、公、勤、明、和、慎,正是其一生的写照,亦是其风采之所在。现试从这六个方面论述余靖从政风采。

    一、清,即清廉

    在《从政六箴》中,余靖把清廉放在首位,开宗明义地阐明"政为民纲,清本士节,立于寡过,先乎自洁。"可见,他认为为官之要义首在于清廉,否则"贪彼财铜,过乎豪夺,罪盈于贯,阳诛阴罚。

    余靖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京城为官,都要求下属官吏要清廉,并且将清廉作为考察官员的首要要求。在皇枯四年,平定侬智高为首的动乱后,余靖留在邕州(今广西南宁市)制订休养生息措施,安抚流民。他从整顿吏治着手,要求各级官员清正廉洁,果断起用了一批刚直廉明的清官,上奏朝廷惩办了一批询私舞弊的贪官,撤换了一批不称职的冗官。这样,一年后"抚辑完复,岭海肃然。至和元年十一月,余靖在邕州南效主持兵民云集,连交趾(今越南)国也派使来参观。当余靖宣读朝廷赦书后,在场中外边民齐声欢呼。而当朝廷特使宣布要改余靖知潭州时,邕州兵民哭拜于道,要求朝廷把余靖继续留任桂州,宣抚全路。由于皇命难违,嘉祐二年二月,还是要调他知潭州,余靖严令桂州官员不许泄露,谢绝一切馈送,悄悄地卸任而去。在嘉祐六年,余靖以尚书左承知广州,兼管内劝农市舶使,提点银铜场公事。广州一带物产丰富,一向是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,历代到广州做官的,往往搜刮民财,宦囊饱满。余靖下车伊始,奏请朝廷"罢番舶装船税",免除外国商船在广东海岸装货的附加税,以活跃进出口商业。于是,来往于广州港口的外国船舶络绎不绝,日益增多。同时,严禁官吏"市南药诸番货",以保证国家收入。到余靖卸任前,广州市舶年收入恢复到皇祐中期的收入水平,使广州重新成为海内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的最繁忙的港口城市。

    当然,余靖不仅要求下属官员清廉,而且以身作则,以清廉朴素名传朝野。他一生两袖清风,从不取地方一款一物。在知广州期间,到下属州府察访,端州府(今肇庆市)送他一个端砚,高州府(今茂名市)送他两颗图章,他拒绝赠送,自己掏钱买下。对朝廷给他的赏钱赏银也分文不取,封存于广州军资库内。上任卸任,从不要人迎送。他提倡轻车简从,破除官场中迎来送往、讲究排场、铺张浪费的恶习。同时,他经常从自己的薪傣中,抽资接济赤贫士民、落难友人,同包拯一样是一位难得清官。

    余靖在广州任职将近5年,为政清廉,在晋升离任前,"不载南海一物",受到百姓的称赞。"其廉洁谨行,可见一斑"(朱熹《五朝名巨言行录》)。

    二、公,即公正

    公箴曰:"厥初生民,周有纪极。群居杂处,斗一智竞力。乃建官司,分其曲直。所以衡鉴,所以纠墨。抱公绝私,是为率职。惟柔惟俊,腹心之病。惟端惟方,政化之纲。"余靖认为社会上的各种纠纷非常之多,所以才设立政府来分是非曲直,作为官吏只有公正无私,才能做好本职之作,才能维护政府权威。

    余靖为官抱公绝私,从不为个人安危、荣辱考虑,而是从国家、人民的利益出发。在宋仁宗景祐二年,礼部员外郎范仲淹针对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的行径,上《百官图》给皇帝,指出宰相吕夷简误国误民。后又写成《帝王好尚》、《任贤任能》、《近名》、《推委》上呈皇帝,其意切中时弊,暗示国家将会坏在吕夷简手上。这样,引起吕氏的忌恨,竟反诬范仲淹越职言事,离间君巨,引用朋党。仁宗听信谗言,把范仲淹贬为饶州知州。在保守派得势的情况下,虽有人同情范仲淹的遭遇,但人人缄口避祸,连谏官御史都不敢说话。时任集贤院校理的余靖,目睹此状,不畏权贵,不畏株连,挺身而出,仗义执言,大胆上疏论救:"仲淹秉朴忠之心,怀直谏之节,不识忌讳,有可矜悯。观其临事不苟,言必忏上,竭忠奉国,夫岂私其身哉。"余靖不仅为范仲淹打抱不平,还敢于犯颜直指仁宗皇帝的失误:"陛下自亲政已来,二逐言事者矣,恐钳天下之曰,不可不谨!伏望陛下以舜察迩言为念,不以诽谤而加罪,追改前命,无重过举,则天下幸甚。"当时,余靖还不是谏官,只是一个小小的集贤校理,他明知自己官位卑微,又在仁宗大怒之时越职言事,说不定会遭致杀身之祸,但他以国事为重,置生死于度外,慷慨陈词:"巨故抵罪妄,辄有开陈者,怀忠事君,不敢自爱,万一益国,死无所限。"结果,忠言逆耳,仁宗皇帝恼羞成怒,将忠心耿耿的余靖贬至偏僻的筠州为酒税小吏。

    虽然有过此次教训,但余靖凡事仍以国家为重,不计较个人得失,不避奸邪,不畏权贵,秉公直言。庆历二年七月,余靖会同欧阳修等谏官,咸言"举正懦默不称职,枢密副使范仲淹有宰辅才,不宜局在兵府。愿罢举正,以仲淹代之。"仁宗接受余靖等的人的建议,罢免王举正,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。范仲淹的上台,对保守派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,为推行新政铺平了道路。余靖还多次上疏,奏劾那些不称职的官吏。他指出户部判官、工部郎中王球被疾不任事,于是王球被仁宗诏罢怀州;又揭露监察御史刘元瑜奸邪,贿赂升官,结果刘元瑜也被罢免。对于那些依托裙带关系晋官授爵而又无能的人,尤其指斥。张尧佐是仁宗爱妃的世父,迁摧甚快,一日中除宣徽、节度、景灵、群牧四使。余靖并不因为张尧佐受宠而畏惧,直言尧佐识见浅近,不应升官太速,以免贻害国家。

    欧阳修称赞他"感激备励,遇事辄言,无所回避。奸馁权幸,屏息畏之。"与此同时,余靖还举荐一批有才识、有革新思想的人到要职上任事。仁宗对他非常赏识,多次采纳他的意见,并称赞他"刚气不折,屡进直言,以补予阙"(余国屏《余忠襄公年谱》),亲赐五品官服,以示嘉奖。

    三、勤,即勤勉

    余靖认为"怠则废职,勤则政宣".他为官数十载,不论是在重用得志时,还是在被贬任上,都能忠于职守,勤政爱民,兢兢业业,为国分忧。

    庆历四年,是余靖兼职最多之时:除了继续担任右正言,还兼任集贤校理、知谏院、同判太常礼院、同修起居注、知制浩、兼史馆修撰、权同判吏部流内价。就在这一年,"余靖写了近百篇制浩,并同修起居注。而于谏净之职,则更为尽心尽力。以现存奏议来看:几乎每月都有,极少间断。其中:二月六章,四月五章,五月二章,六月十章,七月二章,八月、九月、十二月各一章,十一月五章;还有二章,可断在本年。"现存余靖在庆历年间的奏议,总计有59篇。他时时上达民意,补救闲失,分辨邪正,裨赞朝纲,其建议屡次被仁宗所采纳。

    在他知天命之年,因憧族首领依智高造反,带兵沿西江东下攻打广州,到处烧杀抢掠,弄得田野荒芜,百姓流离失所,民不聊生。在朝廷忧之、君臣为之旰食的危难时刻,余靖两度领兵奔赴前线,回旋于瘴病弥漫的丛山峻岭之中,"这对当时的士大夫来说,许多人是不愿、不敢并且是不屑去做的".甚至在平定了叛乱,而没有得到什么封赐的情况下,还到处劳碌奔波,留守广西,从事战后治理的艰辛工作。

    余靖不仅勤政,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,而且勤于治学,还是一个有很高造诣的学者、诗人。他自幼接受师训,勤奋好学,博闻强记,尤以文学著称乡里。他曾自云:"偶自童观,即亲儒术。寻师千里,备历险艰,志学十年,乃得科第。余靖读书不以儒家经典为限,"至于史记、杂家小说、阴阳律历,外暨浮屠、老子之书,无所不通。"这为他日后治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宋仁宗景祐元年,余靖被晋升为秘书丞,他早年勤奋治学所获得的丰富知识,很快使他崭露头角。他翻阅了王室大量的古籍,发现前代的史书有许多差错。于是,多次上书皇帝,建议校勘。宋仁宗便命他与国子监直讲王诛在崇文院共同校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和《后汉书》三部典籍。余靖埋头于史籍,日夜不辍,一年后"新校《史记》一百二十卷,新校《前汉书》一百卷,新校《后汉书》九十卷",并在校对的基础上,写出《三史刊误》四十五卷。由于余靖在秘书承任内,成绩显著,未满二年就被仁宗摧升为集贤校理。

    除编纂史书外,余靖的许多著述、奏议、诗文均有很高的造诣,深得朝野嘉许,在政治、文化、经济、科技等方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。据记载,余靖著有《谏草》五卷、《三史刊误》四十五卷、《庆历正旦国信语录》一卷、《契丹官仪》,又曾参与编修《祖宗故事》、《太常新礼》等。另有后人所辑余靖文集《武溪集》二十卷。清人称赞《武溪集》道:"绩其生平树立,要不失为名臣。"并对余靖的文章给予中肯评价,"以方驾欧、梅固为不足,要于北宋诸人之中,固亦自成一队也。"余靖的诗虽不多,被编入《武溪集》的虽只135首,但评价甚高。《粤东诗海》评其诗"骨格清苍,吾粤宋诗无出其右";《宋诗钞》认为他的诗"坚炼有法",《岭南诗存》赞余靖的诗"清婉".《岭南历代诗选》谓余靖五言诗"颇受张九龄影响,幽深清劲,有骚雅之遗音。"

    四、明,即明察

    余靖认为为官必须明察,因为"区区强弱,茫茫真伪,巧诈千端,奸邪万计。""轩铜照胆,不将不迎。尔妍尔丑,安能循形。"他始终明察忠奸,举荐贤才,罢默贪官、庸官。

    余靖把人才的选用置于改革的首位。他认为首先要选择能人贤者,才能修养法度,使百废俱兴。"京城择诸司之长,边鄙择将帅之才,牧民选循良之吏,如此则"兵农刑政,庶职皆修矣。"宋朝官冗耗费,职分不明,互相推诿,贤者无权任事。荐举布衣李觏一事,足见余靖识才爱才的独到眼光。李靓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。他从小俊辩能文,举茂才异等不中,便在家乡授教,名声颇大。天圣八年,余靖以将作监丞知新建,其时李觏只是南城布衣草民,余靖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,可惜处于偏僻之地,无法施展才华,后上"荐李觏状",以表其惜才之心。余靖称赞他"博学通识,包括古今,潜心著书,研极治乱。江南儒士,共所师法",只可惜"有此寒俊,淹在草莱,""独未蒙用,伏乞朝廷特与召试,以广得贤之路。"李觏是庆历新政拥护者,主要是在理论上支持新政,他在《富国论》、《安民策》、《庆历民言》、《平士书》、《强兵策》等文章,系统的论述了关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教育方而的思想。他的理论,对庆历新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    余靖不仅爱才识才,更重要的是正确地辩明各种人才的长短,合理使用人才,扬其长而避其短。《乞韩琦兼领大帅镇秦州》,是余靖在庆历二年所上的奏章。当时原知渭州的龙图阁直学士、吏部员外郎文彦博徙知秦州,韩琦则同范仲淹经略径原路。余靖认为这样措置不宜,提出应该以韩琦知秦州,文彦博虽有才干,但他新到边城,与将士不熟,没有建立威望。而韩琦原知秦州,士卒信服,又数年在边疆。余靖分析了文彦博不适合统领秦州,而以韩琦之才,知秦州才合适。他指出:"急遣韩琦兼领大帅,归镇秦州。增兵故关,以扼冲要。"

    余靖对于有才干者极力举荐,对于不称职的官员则不留情而地贬斥。他多次上疏劾罢枢密使夏谏、参知政事王举正、户部判官王球、太常博士茹孝标,制止边帅狄青及故相之子三司判官吕公弼晋升太速,并点名批评了大学士章得象与宰相晏殊无所作为。

    除为国举荐贤能贬责奸佞外,余靖更多的是为国家政务出谋献策,利用自己的渊博学识,弹精竭虑地对国家的大政方针、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略。通览现存余靖的奏议,不难看到内有"备灾之术"、"御国之要"、"安民之术"、"经国之要"、"救患之方"、"招抚之术"、"斗二敌之策"一类内容。由于这些方略切中时弊,符合实际,所以,大多数为仁宗所采纳,从而对强国兴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

    五、和,即宽容

    余靖认为:"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凌上忽下,于义何如?刚而又方失乎正,柔而又圆近乎佞。济之中和,可以从事。"和箴有着深刻的内涵,在余靖身上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他治政宽容,即仁政的思想。因为庆历年间灾荒四起,"西戎不宾,契丹恃强,人心动摇,战守不足,而军需百物,皆出于民,"宋朝形势如此严峻,本应固其本而节其用,但"残忍之吏,朝索暮办,炉锤之声,遍于天下。"余靖很反对这种做法,他认为应急之方,不是勤取于民,而是"宽租赋",既然农产有歉,就应量民力而取之,这样国家可以有部分收入,民众亦不会穷困至极,无以生存。倘若不量民力加收租赋,百姓自然"不堪其求,必致流亡之患,则永失常赋矣。"衣食不足,就难保民不为"盗贼"了。

    至于如何"量民力",他认为朝廷必须掌握好征收的准则,搞好粮食储备。"古者三年耕,必有一年之蓄;九年耕,必有三年之蓄。无三年之蓄,曰国非其国。故虽尧水汤旱,民无菜色者,有备灾之术也。农收有限,当量民力而取之".如果"民有积蓄,能自充足,则邻里亲戚共相守卫,不肯弃起安逸以就死。若朝廷略加存抚,则不失其所".

    照此看来,余靖仁政思想的内涵显而易见,就是"中外之政,安民为本",就是要体恤黎民百姓,"厚农桑"、"宽民力",给民以生路,同时还要"去冗兵,惜冗费,谨山海之禁,则国用足矣。"宋朝军队兵士之多,以致造成冗兵之势。据统计,仁宗朝军队总额己达125. 9万人,养兵费用激增。余靖主张去冗兵费,把社会财富用于对国家、对百姓有利的方而。这样,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饥荒,消除内乱。

    对于己经出现的"内乱",历来的封建统治阶级大多主张野蛮的高压政策,余靖却不赞成这样做。他认为应以安抚为主,"与其胜之,不若安之。"就湖南等地少数民族起义之事,特别提到安抚问题。他指出"蛮贼骚动"的原因,主要是"朝廷中外措置乖错",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抚恤不够。庆历四年荆湖路有农民起义,前去镇压的官兵封锁山周围二十里,禁止农民耕种,而这一带千里皆山,若全部封锁,贫户甚至中等之户平日又少积蓄,一旦失去耕作自由,温饱不保,必然驱民为盗。余靖奏请皇上"疾速出榜告谕人户,并令依旧任便耕种".对于已经聚集的叛民"宜遣谋智循良之吏,单车独往,谕以祸福逆顺之理,宣以恩信而招抚之。小之生路,则众可溃散,贼焰宜熄矣。"

    余靖仕宦生涯的最后10年,是在镇抚南疆度过的。他充分发挥了儒家仁治思想,平定了依智高的叛乱,解决了交趾犯边之事,医治了战争的创伤,使被依智高叛军破坏的城乡又逐渐繁荣起来。仁宗皇帝在《答诏》中称赞余靖此番功绩:"以卿策虑无遗,忠义有素,文理足以绥众,武备足以折冲,进居承辖之重,付界方而之寄,必能宣明威信,朕庶几无南顾之忧矣。"

    六、慎,即慎重

    余靖认为从政必须慎重。因为"太行之险,摧舟折辕,龙门之浚,舟沉揖翻。危乎官路,逾兹阻艰。"所以要"动而二思,静当有虑。俭则易足,谦则无忏。"他为人处事的作风严谨,生活节俭,虚怀若谷,从不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。如前而所述,他两袖清风,以清廉朴素名重朝野。

    在庆历年间,守旧派与革新派斗争异常激烈。由于余靖为官慎重,曾被他奏劾过的监察御史刘元瑜等人,只找到余靖出使辽国,用契丹语写诗的借口,"有失使者体,"把他贬出京城,降任吉州(今江西吉安)知州。其实,余靖出使辽国,使得"戎盟两就","国体获伸",这本来应该记功行赏的政绩反而成为"欲加之罪"的借口。

    余靖从政慎重还表现在对待宋与辽、西夏的二国关系的国家大政方针上。

    北宋建国初期,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多次进犯宋境,宋军屡战屡败。景祐四年,依附辽国的西夏国主元昊称帝,因而引起西夏与宋之间的战争,宋兵亦败北。为了扭转宋朝不利的局而,余靖认为应让辽国与西夏互相牵制,避免二境受敌。庆历四年,辽兴宗征西夏,元昊担心两面受敌,便向宋称臣。而辽国则威胁宋与西夏绝交,使西夏孤立。当时宋朝内部意见纷纭,有的主张接受辽兴宗的要求,与西夏断交;有的则主张如果西夏能向辽请罪,应允许它向宋称臣。余靖认为两种意见都过于轻率,不够慎重。因为"询北虏而绝西戎,亦有兵祸;纳西戎而违北虏,亦有兵祸。二虏连谋,其为矛盾之势。北人才去,西人必来,拒纳之间,动皆有碍。"因此必须慎重处之,对辽、西夏两国采取不即不离的态度,静观局势的变化,争取主动。庆历四年九月,余靖第二次出使辽国。回国后,即将敌情详细分析,建议朝廷利用辽夏两国的矛盾,对元昊速行册封,"使元昊得以专力东向,与契丹争锋,二敌兵连不解,此最中国之利。"而"封册元昊在二敌胜负未分以前,则元昊有以为恩,契丹无以为词。"庆历五年正月,余靖第四次出使辽国。他深知把握时机的重要性,指出"倘或朝廷怀犹豫之意,谋不旱定,则事久变生,非我之利。"于是建议"先降赦命,差定夏国封册使,律其知之,以坚西贼之心,专图北敌。"

    余靖四次出使辽国,深入异邦,了解敌情,可谓披肝沥胆,大智大勇,竭智尽忠。倘若邦交中言行稍有失误,即会招致兵戎相见,首先危及生命的是余靖本人。余靖在《吉州谢上表》里曾有记述:"虏帐怙强,沮我封拜。徇虏约则西戎怨,纳夏款则北狄怒。""有死不避,见选于巨。单车即道,送者失色。握节以往,敢望生还?"

    余靖出使不辱使命,圆满完成任务,并经多番了解,慎重地提出"斗一二敌"的最佳策略,终为仁宗皇帝所接纳。宋朝册封元昊,使西夏解除后顾之忧,倾力与辽大战。经过六年的辽夏血战,辽国虽胜,但元气大伤。两国均无力侵宋。从而使宋与辽、夏边境得到较长时间和平,边民历经连年征战,亦得以休养生息。

    由上可见,余靖在北宋为官40年,不论是当京官,还是做地方官;不论受宠幸,还是遭贬滴,都始终坚持清廉、公正、勤勉、明察、宽容、慎重六箴作为自己从政处事的原则,可谓文如其人。可见,蔡襄在前而诗中所云的风采只是余靖风采的一个方面,而余靖风采的精髓就体现在《六箴》之中。

    综观余靖从政生涯,不愧是一个卓有建树、革新图治的政治家,杰出的外交家,有很深造诣的学者、诗人,而且还是一个富有儒家道德涵养的正人君子。后人把它与唐开元贤相张九龄相比较,称之为"异代九龄"."余靖风采",无疑是封建社会士大夫的典范。从宋至今,都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。这不仅具有历史意义,而且对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特别是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。

 

[NextPage][/NextPage]

    余靖《从政六箴》的现代意义

    严兴文

    (韶关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)

    余靖,字安道,广东曲江(今韶关市区)人,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又一杰出的著名政治思想家。他一生为人刚正耿直,光明磊落,为北宋王朝竭智尽忠。他为官历经曲折,二落三起,但仍不失为北宋名臣。他谙熟从政之道,故作《从政六箴》。千年之后,读之研之,其箴愈醇、其价愈高,对今天人们,尤其是从政者立身处世,仍不失为一剂良药,可资借鉴。

    一、清正廉洁

    从政为官者首先必须"清"."清"即清廉之意,为余靖《从政六箴》的开箴篇。余靖开宗明义地阐明"政为民纲,清本士节",说明从政为官者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性。在他看来,为官之过之根源在于贪,因此要求从政者要"立于寡过",必"先乎自洁",不断加强自我品行的修养。接着,余靖用孔子的语录、子罕的处世哲学、杨震等人不接受贿赂的故事,告戒从政者,保持清廉,立身自洁,就会受到人们的敬重。若不择手段获取财物,即使"多其藏者"亦会"厚其亡",黄金满屋也不能守住,美玉即使没有脚也会跑掉,并最终还会受到应有的惩罚。其为官清廉的思想,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和警世作用。

    首先,能否保持清正廉洁是衡量能否达到人民公仆要求的道德标准。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,它要求人们必须始终明确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,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,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必须是人民的公仆。作为人民公仆,就必须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就必须廉洁奉公,洁身自爱,这样,方能心明眼亮,正己教人,方能开拓创新,建功立业,人民才会永远记住他们,流芳百世;若利用职权,贪污受贿,以权谋私,假公济私,偷税漏税,走私贩私,则害己害人,终将会受到人民唾弃而遗臭万年。

    其次,保持廉政对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,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,而稳定的政治环境的建立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,与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有极大关系。官贪政危,官廉政举,腐败危害最大。从目前情况看,我们仍有极少一部分干部,特别是领导干部滋长了贪图享乐、腐化堕落的思想,这种腐败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坚决制止,势必影响干部队伍建设,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。因此,党政干部必须加强廉政建设,廉洁自律,要学古人以"不贪为宝",要不贪名、不贪利、不贪功、不贪权,凡事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,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。

    二、主事公正

    《从政六箴》之中的"公",即公平、公正、公道、合乎道义之意。余靖认为从政为官者必须做到抱公绝私,主持公道,秉公执法,这是官员奉行职责应有的品德。要做到抱公绝私,主持公道,就必须在执法主事时,要把一碗水端平,公正地处理问题。正如余靖所说,"尺概绳直,硅方砥平,如止水斯鉴,不牵不情".也就是说,执法主持时,应该像量东西的尺一样平正,像木匠测量直线的绳一样直,像硅那样方正,像磨刀石一样平,像不流动的水照物一样,不受感情的干扰,这种思想就是公正无私主持公道的应有表现。因此,余靖认为从政为官者必须切忌五条有损"惟端惟方"的做法:一是"畏于势,受人之制";二是"拭法用情";三是"黩于贿,移人之罪";四是"贪宽恕,以售虚誉";五是"徇威名,以作烦刑".这五条是造成为官不正,执法不公的重要原因。

    余靖"抱公绝私""惟端惟方"的从政思想,要求官员必须具备公正无私,为官当为民作主。"为官不为民作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",这句话流传甚广,脍炙人口,体现了为官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,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从政者的殷切希望。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,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,因此必须为人民服务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,其关键在于我们党能够大公无私,同广大人民群众结成"鱼水深情",有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。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,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,仍然需要这种"鱼水"关系。要做到这一点,应当坚持既要对上负责,又要对下负责,既要为群众办好事,办实事,又要敢于打击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,才能做到"惟端惟方".具体而言,一要有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的精神,一事当前,想到的是百姓的疾苦,关心的是群众的冷暖。二要经常深入基层,倾听群众心声,不徇威名,不沽名钓誉,认真为民办事,急人民之所急,想人民之所想。三要保护群众切身利益,打击危害群众利益的恶行陋习,使新时期的党干群关系更加密切。特别是对那些危害乡里,群众深恶痛绝的坏人和恶习势力,要进行坚决打击,决不手软,对那些不顾群众安危,只知自己升官发财的腐败分子要严惩不贷,决不姑息。

    三、勤则政宣

    "勤",即勤奋、勤勉、勤恳之意,为余靖《从政六箴》内容之一。余靖继承古代"得贤则兴,失贤则亡"的思想,认为国家的兴衰强弱与政府官员的优劣关系十分密切,只有那些品行高尚,有才能的圣贤,才能把国家治好,才能对国家的兴旺发达起推动作用,因此任命官吏要选择贤才,"官惟择贤",这是从政者勤政的表现。那么,如何才能变为贤才呢?余靖认为"恪恭修德,厥德乃全。侃侃励志,其志乃专",只有这样,才能达到"其智宏达,其谋广渊".

    余靖还认为,从政为官者必须"犹勉于勤,奉之周旋",勤勤恳恳,兢兢业业,尽职尽责,努力不懈,才能保证路线、方针、政策畅通无阻。余靖还用正反两个方面事例论述"怠则废职,勤则政宣","尧癯舜瘠,以临溥天。禹乘四载,手胝足胼。目不暇给,周道以完。介胃虮虱,汉业以安。"由于尧、舜、禹、周文王、汉高祖等勤奋于政务,励精图治,才能保证国家兴盛。否则,就会如余靖所说"羲和湎淫,夏攻其昏。二王清谈,晋失其尊".这说明勤官与怠官对国家造成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。

    余靖勤政思想对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仍有积极意义。首先,要勤于选择和使用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。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,要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,也要靠培养、发现、提拔、使用大量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、比较年轻的、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。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、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。科技、经济等各方面的竞争,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、人才的竞争。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关键是解决好人才问题,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,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看能否发现人才,起用人才。因此,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实现干部队伍"四化"的方针,就必须坚持德才兼备、任人唯贤、唯才是用的原则,广泛发掘、起用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,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。因此,新时期勤政就是要勤于发现人才,选拔好干部,才能保证国家方针政策顺利实施。

    其次,要把是否勤于政务作为衡量人民公仆最起码的道德标准。作为人民公仆,更应该勤勤恳恳、兢兢业业、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,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民谋利益,办好事办实事。正如列宁所说,党的干部的特殊不在于别处,而在于他比人民群众承担更多的义务,要担负比平常更艰苦更危险的工作。那么如何勤政呢?怎样才能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权力用好呢?

    一要有勤政意识和作风。余靖强调"勤则政宣",倡导的是勤政。当今,我们要干好党和人民托付的事业,更要树立并加强勤政的意识和作风,不占位子,不挂牌子,要以推动民富国强为己任,以发展经济为目标,以提前实现小康为宗旨,勤于政事,做好工作。

    二要善于"勤".勤政重要,会勤政更重要。目标确立了,还要讲究方法,还要解决过河的桥和船的问题。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,要干的事,要抓的工作不断增多,领导干部事事都亲躬是不现实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要着眼大局,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、眼前工作和长远目标的关系等等。善于勤,还要按照领导分工,大胆下放权力,让部下对所分管的工作有职有权,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,只有这样,才能勤到点子上,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,大权小权、大事小事都不撒手,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在勤政问题上应该做到脑勤、腿勤、手勤。脑勤,就是要想问题,虑大事,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;腿勤,就是要迈开双脚,深入到基层,深入群众,不能深居简出,闭门造车;手勤,就是要善于总结,发现不足,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,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。

    四、明辨是非

    从政为官者必须"明","明"即明辨是非,是余靖《从政六箴》中又一主要内容。余靖认为,大千世界,无奇不有,"巧诈千端,奸邪万计",在短短的"明箴"篇幅中,就列举十一种为非作歹的手段,因此,余靖认为要弄清事情真相,就必须深入实际,调查研究,才能分清是非,探明成因。

    今天,如何分辨是非,处理是非问题,是我们特别是领导者立身处世的一大问题。余靖从政要明辨是非的思想,对我们立身处世仍有重要启迪作用。分清是非,首先要有一个判断是非的"轩辕镜"作为标准。这个"轩辕镜"在当今就是能否为祖国、为人民、为民族、为正义、为社会进步。在今天,有的干部还不够廉洁,有的干部不坚持原则、任人唯亲、卖弄人情等等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,但我们绝不能为这些假象所迷惑,随波逐流,同流合污,失去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。其次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对于谁是谁非的问题,必须深入实际,调查研究,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,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这样才能分清是非曲直,得出可靠的结论,才能跟上时代步伐。再次,要明辨是非,还必须善于学习,掌握知识,提高人们的鉴别能力,使人具有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的本领。

    五、中和适度

    余靖认为,从政为官必须以和为准则。所谓"和",即是一种不偏不倚,不左不右,无过无不及的思想,是为人处事,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和状态。余靖在"和箴"中,继承了儒家大师孔子的"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"的思想,并把它发展为"凌上忽下,于义何如",意思是说,欺凌上官,轻视部下,合乎道义吗?因此,在他看来,把"凌"和"忽"对立起来,都会有失偏颇,难以从政。

    作为一种为官从政处世哲学,余靖强调从政者思想行为要符合节度,强调为人处事要中和稳妥,既反对"刚而又方",又反对"柔而又圆",即反对走极端,又反对太圆滑,因而,他的中和从政思想对于我们处理事务,处理人际关系仍有一定借鉴意义。

    首先,中和适度对于我们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具有一定指导作用。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规模方面,应防止"过"和"不及",保持均衡协调发展。规模过小或过大,速度过快或过慢,都会影响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。其次,中和适度思想强调平和、宽恕、团结,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一个单位、一个领导班子是一个群体,人们的性格、爱好各不相同,思想水平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各有差异,当然也就少不了有些磨擦,自己的意见会受到反对或否定,甚至会受攻击和谩骂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没有平和的态度、宽容的肚量、团结的精神,搞针锋相对,你和我过不去,我就叫你过不好,这样就不可能像磁铁那样,把同事紧紧地吸引在自己周围,团结一致地做好工作,不能形成凝聚力和发挥战斗力,所以领导者应有豁达大度、宽以待人的精神,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,心怀开阔。有了这种心怀开阔的容纳精神,就会有凝聚力,就能把各种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,共同奋斗、开拓前进,促进改革继续深入和国家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六、谨慎行事

    余靖《从政六箴》最后一箴,是力劝从政者必须"慎".所谓"慎",即慎言、慎终、慎重,一句话,就是要谨慎行事。"动而三思,静当有虑",自尊自爱,谦虚谨慎,有所节制,才能有所作为,否则就会"狠则多争,傲则众怒,"就会"纵欲者终闻败度".这对于我们今天立身处世仍有启示作用。

    一是谨慎从事。对于我们特别是做领导工作尤为重要,因为领导工作者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,作用和影响不同于一般干部和群众,一但鲁莽草率,就会如余靖所说,"狠则多争",往往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周恩来也曾说过,领导者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,要戒慎恐惧地工作。"戒慎恐惧"就是凡事要警惕,谨慎,先思而后行,不能马虎应付,草率行事。有些同志情绪容易激动,自我控制能力差,稍稍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要发作,甚至失去理智,引起不当的作为,造成极坏的后果,这是很不应该的。

    二是谦虚谨慎,切忌骄傲自满。一般来说,我们立身社会,特别是领导者,不可能没一点成绩,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。但在谈及成绩与缺点时,人们常常喜欢讲成绩,而不太愿意讲错误。有的人甚至在一点成绩面前就飘飘然,自我陶醉起来,他们总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,甚至把毛病也当成"特色".有作为者,在困难时要勇于奋进,在成绩面前受到众多赞扬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,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,虚心向一切先进人物学习,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,避免在自我陶醉中失去自己的事业,否则就会如余靖所言"傲则众怒".

    余靖的从政为官思想,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,并赋予了新内容,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。《从政六箴》行文虽短,但"其智宏达,其谋广渊".不断从其中吸收养分,对我们立身处世,做好工作,具有指导作用。

 

[NextPage][/NextPage]

    余忠襄公诗二首和父亲的诗教

    余泽欣

(风采月刊社副总编辑,名贤余忠襄公祠理事会理事)

  父亲余鸿乐于1994年辞世,享年92岁。我自小接受父亲的诗教,有一次,父亲在谈到先祖忠襄公遗著的时候,曾口授忠襄公的两首诗给我。我铭记于心,并记录如下:

    (一)

    遗我岩岩石,拜嘉贤使君。

    何当天共补,应免玉偕焚。

    (二)

    自古咏连理,尝为白头吟。

    谁知抱高节,生处亦同心。

    风至应交响,禽栖得并荫。

    岁寒当共首,霜雪莫相侵。

    ——1986年3月5日父授

    父亲口授的时候,完全是凭记忆。第一首诗说的是一位使君赠送一块异石给忠襄公,忠襄公拜谢这位使君和所送的石头,并巧用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,提出何不共同炼石来修补有裂隙的天(比喻当时的内忧外患),避免战乱导致玉石俱焚的后果呢?石当炼,玉免焚,化戾气,致祥和,是襄公补天的理想。此四句源自襄公诗作《谢连州沈殿丞惠石》。结尾还有几句,"想自乘槎得,知从饮羽分。试将檐畔累,尚带故山云。"但父亲没再往下说。

    第二首诗源自忠襄公作品《双松》,是对连理的赞歌。连理,通常是赞喻夫妻和合,白头到老。但是,连理树可以说是人类社会融合的植物模型,不局限于夫妻关系,有着更为高尚的节操。连理,就是联理,不同个人,不同族群,不同社群之间融合统一的道理。哪怕是生根于不同的地方,只要心是同一的,当外界的风气吹过,他们就相互响应,相互支持,连天上的禽鸟栖息其中,也得到双重的荫护。当一年的寒冬来临,他们就并肩共首,共御严寒,风霜雨雪不得相侵。但父亲所授的这首诗与市面流传的《余靖诗选》所载略有不同,区别有两点。

    第一点区别是首联末句,《诗选》是"多为阳艳吟",据《诗选》的解释,此是批评当时爱情诗的一种负面的流派,称为"阳艳体".但自古以来对连理的吟咏,皆以正面为多。从父亲所授,这句是"尝为白头吟".尝,有尝试,曾经的意思;白头吟,是以"夫妻和合、白头到老"赞喻爱情中的坚贞者。因此,这首诗一开始就以"白头吟"赞扬连理,到第二联"谁知抱高节",便显得更有高度。"抱高节"是双关语,既指连理树抱有更高的节操,亦指在高处枝节拥抱在一起的形象。考证《辞源》对"连理"和"连理枝"条目的解释,"连理"是指"异根草木,枝杆连生,旧以为吉祥之兆";"连理枝"有两个含义,一是比喻相爱的夫妻,二是比喻兄弟。可见在更高的含义上把连理树看作是人类社会融合的植物模型(吉祥之兆),不局限于夫妻,是有根据的。从"白头吟"语意来看,此或是襄公晚年改定,而不为外间流传版本所载。

    第二点区别是末联首句,《诗选》为"岁寒当共守",而父亲所授为"共首".首,可作树冠解,"共首"就是双树冠,更形象,与上句"并荫"相照应。并肩共首,突出"共守"的形象,而不必点出守字,下句"霜雪莫相侵"补足守御之意。

    这两首诗体现了两种理想境界。一是对内忧外患,"何当天共补";二是对融合统一,"生处亦同心".妙句天成,珠联璧合。对诗词等文学作品,可以超越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加以理解,继承,古为今用。

附件:

      主办单位: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

      合作单位:南方新闻网

      粤ICP备10233762号

      nyqfw@gd.gov.cn

      投稿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