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清风观澜 > 史鉴 >正文

量出官德的步弓石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   日期:2021-09-03 08:22:33    

  江苏无锡荡口古镇三公祠中的步弓石,步弓是古代丈量土地的工具,丈量前在步弓石上校准步弓开口的弧度,使丈量标准取得一致。

  江南水乡的许多古镇,不独风物宜人、景色秀美,亦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,江苏省无锡市的荡口古镇便是这样一座古镇。

  古镇中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“三公祠”,这座祠是明代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,为纪念因量田清赋得罪豪门被革职处分的孙慎、翁大立、王其勤三位廉官所建。

  “三公祠”占地面积252平方米,祠中有思泉亭、学海书院、望月楼、致斋所、衍庆道院,设遗爱堂,列三公像,岁时瞻拜。遗爱堂外的西墙上,镶嵌有三块叠置的条石,一支“步弓”镌刻其上。步弓是古代丈量田亩的器具,形似圆规,呈“大”字形,两足通高92厘米,肩宽53.5厘米,两足长107厘米,两足间距171厘米。这块“步弓石”是当年为校准步弓尺寸而特制的器具,全国罕见。

  要说它的由来,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  明代中后期,土地兼并问题日渐严重,巨富豪绅据有大量土地,却有诸多手段匿田逃税,“田主不纳税米,无田却纳粮赋”的现象很普遍。豪强兼并土地,“虎噬蚕食,坐享无粮之利,而推其害于人,逞其无厌之欲”。嘉靖年间,礼部尚书、文渊阁大学士顾鼎臣先后三次上疏朝廷,建议对粮赋主要来源的苏、松、常、杭、嘉、湖地区进行清粮。此后,朝廷颁旨对旧有赋税制度进行改革,史称“一条鞭法”的赋税新政应运而生,即田赋徭役等合为一条,均以银两计算,按亩折算缴纳,不再根据人丁数征收粮税,这项举措有效抑制了土地过快兼并,保护了无田少田平民的利益。

  “一条鞭法”要顺利实施,关键在于精准丈量土地,掌握各家各户田亩真实数据。而当时,经常有巨族富户采取各种作弊手段(比如私改步弓角度),藏匿田产、逃避赋税,田亩丈量面临诸多困难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巡按苏松监察御史孙慎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翁大立奉旨到无锡,会同知县王其勤,在告老还乡的华察全力配合支持下,开始了量田清赋。

  他们很快商定量田清赋的方案,“设总耆民10人、区耆民52人、图正弓手和算手各414人,逐级按鱼鳞册统计丈量数”,由知县王其勤现场负责抽查、复核,以防作弊。“鱼鳞册”列有各户土地四至、面积、土地质量等情况,因为状似鱼鳞而得名,它与记载各户人口数据的“黄册”搭配使用,使明朝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够较为精准把握地方人口增长、土地变更的数据,但它的维护成本很大,到明朝中后期,纸上数据和实际数据已有出入。

  同时,为确保土地丈量的公平,他们又制作“步弓石”作为校准器,规定所有步弓量田前必须先在此石上校准,以确保各项尺寸对照标准分毫不差。

  就这样,历经三个月核查丈量,共查出漏税的无粮田16万多亩,剔除无田粮税7000多石,一时间江南民心大振,那些因交不起粮赋而被迫出逃的佃户也陆续返回故土。然而,量田清赋却损害了地方豪绅富户的利益,他们暗中联络朝中亲贵,联名诬告华察贿赂勾结官员欺上瞒下。

  后来,朝廷派人南下私访,虽查无实证,但孙慎仍被调离职位,翁大立被革职,王其勤被明升暗降调任南京户部主事。华察为三人的遭遇忿忿不平,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在荡口镇修建“三公祠”,以颂扬孙慎、翁大立、王其勤三位廉官丈量土地、清厘田赋、造福一方的功德。祠堂建成后,华察还撰写了《无锡县延祥乡首建三公祠记》,宣扬正义,抨击邪恶。

  “三公祠”的故事虽已远去,但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员形象却被人们久久记住,那校准的“步弓石”早已化作“义善天下”“崇德倡廉”的象征,成为了丈量官德的尺度。


附件:

      主办单位: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

      合作单位:南方新闻网

      粤ICP备10233762号

      nyqfw@gd.gov.cn

      投稿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