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的"源姓"人士皆为古鲜卑族后裔,目前仅有四千余人口,其中,有一半便生活在广东省江门鹤山市霄南村。
源氏自始祖源贺接受北魏太武帝赐姓"源",至今已有1600多年。源贺一生精忠报国、勤政为民、淡泊名利,他临终留下遗训,教导子孙为官要忠诚勤勉,为人要清廉俭朴、遏恶扬善。源氏后人谨遵祖训并将其提炼成家规八则,世代传承发扬光大。在源氏家风的深远影响下,源氏一族人才辈出,显赫于北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、唐数朝,在《二十四史》等正史中被立传者达四十余人。详细>>
源氏始祖源贺的铜像,耸立在霄南村北门。据史料记载,源贺,原名秃发破羌,西平乐都(今青海乐都县)人,北魏政权建设的功臣之一,历太武、文成、献文、孝文四朝,先后任平西将军、冀州刺史、太尉,从政从军长达40余年。公元479年,源贺在临终前留下遗言:"汝其毋傲吝,毋荒怠,毋奢越,毋嫉妒;疑思问,言思审,行思恭,服思度;目观必真,耳属必正;遏恶扬善,亲贤远佞;诚勤以事君,清约以行己。"这段遗言就是源氏家规祖训的起源。
南宋时期,源贺后人源潜夫举家南迁,带着族人来到广东,在现在的鹤山市霄南村扎根。他将源贺遗训写在族谱上、雕刻悬挂于祠堂中世代传承。源氏族人后来又根据遗训的内涵,扩展为家规八则——"敦伦"、"亲族"、"勉学"、"劝职"、"立品"、"节用"、"睦邻"、"和众",每一则都有精辟的论述。其中,"立品"、"敦伦"、"亲族"、"勉学"、"和众"五则,对源氏后人影响尤其深远。